Nike验厂咨询-合约商关于热压管理的标准与要求一一叙述
热压管理
标准
合约商应提供安全、卫生和健康的工作环境,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因工作造成、与工作有关、在工作期间发生或者因操作合约商设备而引起的事故和伤害。 合约商须建立系统以检测、预防和应对可能影响所有员工的安全及健康的潜在风险。
制定并执行相应流程和程序,以减轻或消除工作环境中的热压风险。合约商必须遵守本标准中所列的要求或当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更严格者为准)。
职责
工厂经理必须确保热压标准及相应程序得以制定、实施和遵守。
健康安全环境 (HSE) 代表必须建立、维护和管理热压标准和程序。
经理和主管必须确保雇员接受培训并遵守热压标准和程序的要求。
雇员必须遵守热压标准和程序的要求。
定义
热压是因在高温地区工作而引起的轻度中暑、中暑性痉挛(肌肉疼痛或痉挛)和中暑等多种病症的通用名。
气候适应是身体对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适应过程。
要求
1. 政策与程序——每家工厂都必须实施相应程序来减轻或消除因高温引起疾病和伤害的风险,其中至少包括以下各项:
a. 制定并实施书面的热压预防计划,包括:
指定该计划的责任。
确定应实施计划的时间。
提出用于降低或消除风险的控制措施。
选择并分发防护服。
确定用于降低或消除风险的工作做法,包括:
- 根据需要,在上班时适当补充水分;
- 在预防性恢复期,雇员可随时去阴凉处休息;
- 对可能为热病的症状采取应对措施;
- 寻求急救医疗服务的联系方法。
培训要求。
b. 找出有可能出现热压反应的工作场所和工作任务。
c. 提供温度适宜且安全的工作环境。 工作温度范围:
. 久坐不动的工作: 16。 C (60。 F) - 30。 C (86。 F)。
. 体力工作: 13。 C (55。 F) - 27。 C (81。 F)。
. 如果无法维持工作温度范围,则必须执行热压/热压程序,其中包括以下工程、管理方面的控制措施和/或个人防护设备,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热压的作用:
- 饮用水易于取用且供应充足,足以为每位工人每小时提供最高达一夸脱的饮用水。 当温度超过30。 C (86。 F) 时,应提供冰块来冷却水。
- 在整个班次期间,雇员应随时可去阴凉处休息。原则上,必须提供足够的阴凉处,至少能同时容纳同一班次中 25% 的雇员。
- 如果用车辆内部来提供阴凉,则车内必须有空调,且运转正常。
- 金属库棚和其他附属建筑物不属于“阴凉处”,除非它们具有可与露天阴凉地媲美的凉爽环境。 例如,它们必须以机械方式通风或存在空气流动。
- 在行走距离不超过 200 米或行走时间不超过 5 分钟的时段内,必须有阴凉处可供休息。
- 提供预防性恢复期 (PRP)。 如果雇员认为有必要休息一下躲避高温,或如果雇员表现出热压病症,则必须提供 PRP。
2. 培训——
所有雇员: 非主管级的员工以及主管级人员必须接受以下方面的培训:
. 与热压病相关的环境及个人风险因素。
. 雇主为遵守热压病标准所要执行的程序。
. 饮用水的重要性。
. 气候适应的重要性,如何适应,以及雇主如何执行用于适应气候的程序。
非主管级别的员工还应接受以下方面的培训:
. 如果非主管级别的员工不适应高温,在其身体适应(通常需要 4-14 天)之前可能需要更频繁的休息,应告知主管级人员。
. 频繁而少量地饮水,每小时 3 到 4 杯,每杯 8 盎司。
. 在阴凉处休息,逐步从热压中恢复。
. 在酷热时期避免或限制饮酒和咖啡,因为两者都可能使身体脱水。
. 如果非主管级别的员工自身或其他雇员开始感到眩晕、恶心、虚弱或疲劳,应告知主管级人员,以便在阴凉处得到足够的休息,让身体恢复。 此外,如果问题持续存在,还应寻医治疗。
. 穿合适的衣服,戴帽子,涂抹防晒霜。
. 关注同事,留意是否有热压病症,如发现症状,直接向雇主或通过主管级人员报告。 伙伴同行制对确保工人相互留意会很有用。
. 对可能为热压病症的应对程序,包括必要时将如何提供急救医疗服务。
. 如何联系急救服务,必要时,如何将雇员送到急救医疗服务人员可以到达的地方。 在工作场所的公告中,应当明确标明附近的医院或急救设施。
. 关于清楚准确地向急救医疗服务人员提供工作场所路线引导的程序。 雇员应能接近清楚标明了工作场所所在位置的路线图,以便能够向急救人员提供引导。
. 进行温习培训或“安全预演”,简要介绍关于热压病的安全提示。 应经常进行这些活动,尤其是在高温期间。
主管级人员还应接受以下方面的培训:
. 主管级人员在确保热压规章得以遵循方面所肩负的责任。
. 当雇员表现出可能为热压病症时,主管级人员必须要做的事情。
. 在需要提供急救医疗服务时,将如何提供该服务。
. 将如何联系提供急救医疗服务的机构。
. 必要时,如何将雇员送到急救医疗服务人员可以到达的地方。
. 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如何清楚准确地向急救医疗服务人员提供所需的工作场所方向引导。
3. 文档——
培训记录: 每家工厂的培训记录必须至少保管 3 年。
事故记录: 每家工厂的事故记录必须至少保管 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