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KINSON验厂咨询-WILKINSON质量验厂4大核心维度40项筹备清单(体系 / 过程 / 检验 / 改进)
WILKINSON 作为欧洲知名零售品牌,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有着严格要求,其质量验厂围绕 “稳定输出符合标准的产品” 核心目标,覆盖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管控、成品检验、持续改进等全链条。工厂需按以下序号清单,系统性筹备材料与措施,确保满足验厂要求,实现长期合规合作。
一、质量管理体系筹备
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控的基础框架,需确保体系完整、合规且有效运行,符合 WILKINSON 及国际通用标准要求:
1.质量体系认证文件:若已通过 ISO 9001 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需提供有效期内的认证证书及近 1 次年审报告(无重大不符合项);若未认证,需制定《质量管理手册》,明确质量方针、组织架构、各部门质量职责,且手册需经管理层审批生效;
2.质量协议与技术规范:准备与 WILKINSON 签订的《质量协议》(明确产品质量标准、不合格品处理、质量目标等);WILKINSON 下发的产品技术规范书(需加盖 “受控” 章,确保为最新版本);工厂内部转化的技术要求文件(如产品图纸、工艺参数表,需与 WILKINSON 标准一致);
3.核心程序文件:制定覆盖质量关键环节的程序文件,包括《文件控制程序》(文件发放、修订、回收记录)、《记录控制程序》(记录保存期限、存储方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不合格品识别、隔离、分析、处理流程);所有程序文件需有版本号、生效日期及审批人签字;
4.质量目标与达成记录:设定与 WILKINSON 要求匹配的质量目标(如产品一次合格率≥99.5%、客户投诉率≤0.2%);提供近 3 个月的质量目标达成统计报表(含数据来源,如检验记录、投诉记录);未达标时需附原因分析报告及改进措施;
5.管理评审记录:近 12 个月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报告(包含评审目的、参与人员、评审内容(如体系运行有效性、质量目标达成)、改进决议及跟踪验证记录);
6.内部质量审核记录:近 6 个月的内部质量审核计划、审核检查表、审核报告(明确发现的不符合项);不符合项整改计划、实施证据及验证记录(确保整改闭环);
7.质量职责分配文件:提供《质量职责分配表》,明确各岗位(如质量主管、检验员、生产组长)的质量职责(如检验员负责原材料入厂检验、生产组长负责过程质量管控);岗位说明书需包含质量相关要求;
8.体系培训记录:制定《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计划》(覆盖新员工入职培训、老员工复训);近 3 个月的培训记录(含培训课件、签到表、考核试卷及成绩),确保员工知晓体系要求及自身质量职责。

二、生产过程管控筹备
生产过程是产品质量的核心保障,需确保从原材料投入到半成品流转的全环节可控,避免质量风险:
9. 生产计划与排程记录:近 1 个月的生产计划(需与 WILKINSON 订单匹配)、生产排程表;生产计划变更记录(如有,需注明变更原因及审批人);
10. 工艺文件与参数管控:为每道生产工序制定《作业指导书(SOP)》(含操作步骤、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转速)、质量判定标准、异常处理方式);SOP 需张贴在对应工序现场,且为最新版本;近 3 天的工艺参数监控记录(每小时记录 1 次,异常参数需标注处理措施);
11. 关键工序识别与管控:明确工厂内影响产品核心质量的关键工序(如家电部件焊接、注塑成型),提供《关键工序清单》;针对关键工序制定专项管控方案(如增加巡检频次、配备专职检验员、使用防错装置);近 1 个月的关键工序巡检记录(每 2 小时 1 次);
12. 防错措施与验证:针对关键工序常见质量问题(如漏装零件、尺寸超差),配备防错装置(如传感器检测、定位工装);提供防错装置清单、每日点检记录(确认装置正常运行);现场演示防错装置功能(如模拟漏装时装置报警停机);
13. 半成品流转与标识:制定《半成品流转管理制度》,明确半成品在工序间流转的交接流程;半成品需张贴标识卡(含产品名称、型号、批次、流转工序、操作人员、检验状态);近 3 天的半成品流转记录(需有交接双方签字);
14. 过程不合格品管理:设置专门的不合格品隔离区(需有明显 “不合格” 标识);近 3 天的过程不合格品记录(含不合格描述、数量、发现工序、隔离时间);不合格品分析报告(含原因分析、纠正措施、验证结果);返工 / 返修记录(如有,需附返工 SOP、重新检验报告);
15. 生产设备管理:提供《生产设备台账》(含设备名称、型号、编号、采购日期、校准 / 检定周期、维护保养计划);近 1 个月的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含保养内容、保养人员、保养结果);设备异常维修记录(近 3 个月,含故障描述、维修措施、更换配件、维修后验证记录);
16. 工装夹具管理:制定《工装夹具台账》(含夹具名称、编号、对应产品、制作日期、使用期限);近 1 个月的工装夹具点检记录(检查夹具磨损、变形情况);夹具维修 / 更换记录(如有,需附维修报告、更换后首件检验记录);
17. 现场 5S 管理:生产车间划分明确的功能区域(如原材料区、生产区、半成品区、不合格品区),每个区域张贴标识;地面无杂物、设备无油污、工具与物料按规定摆放;近 1 周的 5S 检查记录(含检查结果、整改项及完成情况);
18. 清洁与卫生管控:若生产食品接触类家电部件(如冰箱内胆),需制定《生产车间清洁消毒制度》;近 3 天的清洁消毒记录(含清洁区域、消毒剂种类、清洁时间、操作人员);清洁工具需按区域专用,避免交叉污染;
19. 生产异常处理记录:制定《生产异常处理流程》(明确异常上报路径:操作人员→生产组长→质量主管);近 3 天的生产异常记录(含异常描述、上报时间、处理措施、恢复生产时间);异常处理效果验证记录;
20. 人员操作规范性:现场观察操作人员是否按 SOP 执行操作(如是否按工艺参数设置设备、是否正确使用工具);随机抽取 5 名操作人员,提问其岗位 SOP 关键要求(如工艺参数范围、异常处理方式),验证操作规范性。

三、检验检测筹备
检验检测是把控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需确保原材料入厂、成品出厂的全流程检验符合 WILKINSON 标准:
21. 检验标准与规范:制定《原材料入厂检验(IQC)标准》(需与 WILKINSON 技术要求一致,明确检验项目、抽样方案(如 AQL 1.0)、判定标准、检验方法);《过程检验(IPQC)标准》《成品出厂检验(FQC)标准》;所有检验标准需经审批,且为最新版本;
22. 原材料入厂检验记录:近 3 个月的原材料采购订单(需与 WILKINSON 订单匹配)、供应商送货单;每批次原材料的 IQC 检验记录(含抽样数量、检验数据、判定结果、检验员签字);不合格原材料处理记录(如拒收、让步接收,让步接收需有审批人签字);
23. 供应商质量管控:提供《合格供应商名录》(含供应商名称、资质、合作产品、评级结果);近 12 个月的主要供应商质量审核记录(文件审核或现场审核);供应商质量问题投诉与整改记录(如有,含投诉内容、整改要求、供应商回复及验证结果);
24. 检验设备与器具管理:提供《检验设备台账》(含设备名称、型号、编号、校准 / 检定周期、精度要求);需校准的设备(如卡尺、万用表、拉力试验机)需提供近 12 个月的校准 / 检定证书(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出具);近 1 个月的检验设备日常点检记录(确认设备正常运行);
25. 成品检验记录:近 3 个月的成品生产批次清单;每批次成品的 FQC 检验记录(含外观、尺寸、性能、安全等检验项目,抽样数量、检验数据、判定结果、检验员与审核员签字);检验报告需与成品批次对应;
26. 成品性能与安全测试:若 WILKINSON 对产品有性能或安全要求(如家电绝缘测试、耐高温测试),需提供《成品测试作业指导书》;近 3 天的性能 / 安全测试记录(含测试设备编号、测试参数、测试结果);测试不合格品处理记录;
27. 成品包装检验:制定《成品包装检验标准》(需符合 WILKINSON 包装要求,明确包装材质、标识(如产品名称、型号、批次、WILKINSON logo)、防护措施(如缓冲材料));近 3 天的包装检验记录(含包装完整性、标识清晰度、防护措施检查结果);
28. 成品留样管理:制定《成品留样制度》,明确每批次成品留样数量(如 3 件)、留样期限(如 6 个月)、留样存储条件;近 3 个月的成品留样记录(含留样批次、数量、存储位置、到期时间);留样产品需妥善存储,便于追溯;
29. 全尺寸检验报告:近 12 个月每季度 1 次的成品全尺寸检验报告(覆盖产品所有关键尺寸,需与 WILKINSON 提供的图纸公差一致);检验数据需真实,且有检验员、审核员签字;
30. 客户指定检验要求:若 WILKINSON 对特定产品有额外检验要求(如特定材质检测、环保指标测试),需提供对应的检验标准、检验记录及第三方检测报告(如有);
31. 检验人员资质:检验员需持有相关资质证书(如计量检验员证书);提供检验员资质证书复印件(在有效期内);近 3 个月的检验员技能培训记录(含培训内容、考核结果);
32. 检验异常处理记录:近 1 个月的检验异常记录(如原材料不合格、成品性能测试不达标);异常分析报告(含原因排查、责任界定);纠正措施及验证记录(确保异常不再发生)。

四、成品交付与持续改进筹备
成品交付环节需确保产品符合交付要求,持续改进则体现工厂质量提升能力,是 WILKINSON 关注的长期合作要素:
33. 成品入库与出库管理:制定《成品入库管理制度》,成品需经 FQC 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近 3 天的成品入库记录(含产品名称、型号、批次、数量、检验合格证明、入库时间、库管员签字);《成品出库管理制度》明确出库需凭经审批的《出库单》(含提货单位、产品信息、审批人);近 3 天的出库记录;
34. 交付单据与追溯:准备近 1 个月的产品交付单据(如送货单、装箱单),单据需注明产品名称、型号、批次、数量、WILKINSON 订单号;提供批次追溯流程说明,可通过成品批次追溯至原材料批次、生产设备、检验记录;
35. 客户投诉与处理:近 12 个月针对 WILKINSON 的客户投诉记录(含投诉内容、接收时间、投诉单号);投诉处理报告(含原因分析、纠正措施、实施证据、效果验证、客户反馈);投诉关闭记录(需经 WILKINSON 确认);
36. 第三方检验记录:若 WILKINSON 要求产品发货前需第三方检验,需提供近 3 个月的第三方检验报告(由 WILKINSON 认可的检验机构出具,报告需包含抽样方案、检验结果、判定意见);第三方检验不合格的整改记录;
37. 质量改进项目:近 12 个月的质量改进项目清单(如 “降低注塑件不良率”“提升焊接工序合格率”);每个项目的实施方案(含目标、措施、责任人、时间表)、过程数据记录、效果验证报告(需体现改进前后的质量数据对比,如不良率从 5% 降至 1%);
38. 数据分析与统计:制定《质量数据统计分析制度》,明确需统计的质量数据(如原材料合格率、过程不良率、成品合格率);近 1 个月的质量数据统计表、柏拉图分析报告(找出主要质量问题);基于数据分析制定的改进计划;
39. 召回与应急准备:制定《产品召回管理制度》(含召回流程、责任部门、客户通知方式、产品追溯方法);模拟召回演练记录(近 6 个月,含演练内容、参与人员、效果评估);
40. 验厂整改记录:若此前接受过 WILKINSON 或第三方质量验厂,需提供历史不符合项整改报告(含不符合项描述、整改措施、实施证据、验证结果);整改效果跟踪记录(确保问题不再复发)。
























18576401396 




